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长春民族 > 民族文化

长春市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概况

索取码:        发布时间:2016-12-09 10:32        来源:

【字体: 打印

一、基本情况

长春市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城市,有4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0.3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3.9%,有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5个世居民族;4个民族乡,43个多民族聚居村;16所民族中小学,其中城区 4所,农村 12 所;1所市级朝鲜族群众艺术馆、4所乡级民族文化站;6个市级少数民族社团,9个区级少数民族社团,4个民间少数民族艺术团。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全市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下,我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扎实推进,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来长学习、工作、经商和生活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多,少数民族群众对文化教育的特殊需求也日益增长。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在少数民族群众切实关心的民族文化教育等方面,为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需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在满足少数民族特殊文化教育需求方面所做的工作

市委、市政府把解决少数民族的特殊需求特别是在其文化教育方面的特殊需求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事来抓,不断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服务体系,解决好涉及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特殊需求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朝鲜族群众艺术馆是市文广新局下属的事业单位,是以朝鲜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活动和研究中心,拥有中高级职称人员15名,他们创作演出的文艺节目、文艺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2011年,市政府投资5000万元新建了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馆舍面积达到9000平方米。目前馆舍主体建筑已经完工,内部装饰项目正在进行中,投资购置的设施设备焕然一新,预计明年投入使用的新馆舍将为我市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艺术研究创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也将成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展示我市多彩民族文化的窗口。

总投资1.5亿元,用于新建、扩建朝中、朝小、回小和幼儿园,基本实现民族乡村一乡一校目标,朝鲜族学校全部实现双语教育,市区几所民族中小学硬件设施已达全市同类学校水平,升学率普遍上升。投入5700万为长春市朝鲜族中学新建校舍3栋,翻修老校舍两栋,建筑面积达到32000平方米,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购置和完善教学设备、校园维修、校园安保,建成了天文馆、一流的电教室、人工草坪体育场,彻底改善了办学条件;同时,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学校132名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26 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8人,一级教师54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升学率连续15100%,已成为我省素质教育、双语教育的示范窗口;投资新建了绿园区朝鲜族小学,改扩建了宽城区朝鲜族小学,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少数民族幼教事业平稳发展,3所朝鲜族、回族小学校带幼儿园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基本解决了少数民族学龄前儿童因饮食、语言导致的入托难题。

投入1000万元异地新建了南关区回族小学,彻底解决了回族小学原址破小、师生出入困难,回族群众意见大的问题。2012年以来,南关区政府先后投入1200万元,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安全保障、操场翻修和食堂改造等工程项目,改造一新的回族小学,作为我市唯一一所集幼小衔接为一体的回族学校,已经接纳了回族、维吾尔、哈萨克、东乡等7个民族300多名学生、200多名幼儿学习和生活,得到广大穆斯林群众的认可。

二是大力开展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我市五大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已经坚持举办了三十多年,近年来,围绕促进民族大团结、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主题,活动规模、层次、水平及影响力都在不断提升,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少数民族传统节庆经费已经纳入市财政预算。每年举办的全市朝鲜族传统文化体育活动、回族开斋节、满族颁金节、蒙古族那达慕、锡伯族西迁节等少数民族节庆活动,集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于一体,表演各民族传统的大型歌舞,组织民俗体育比赛集训,充分展示民族文化底蕴和少数民族精神风貌。每次节庆活动,市及有关部门领导都亲自参加贺节,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派代表参加活动。为来长经商、学习的少数民族举办古尔邦节、诺肉孜节、藏历新年等传统节庆活动,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长春这个最具幸福感城市的人情温暖和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在保护、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了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欣赏、相互尊重和包容,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了我市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三是努力创建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促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在开展经常性、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基础上,我市着力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有助于传承保护、研究和展示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的文化基地。东北师大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馆藏4万余件民族民俗类文物,充分展示了从古至今东北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及与之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我国东北地区展示东北古今民族最多,展现区域民俗事象最丰富的综合性博物馆。2014年正式建成开馆以来,已接待参观者近20万人次,不仅成为广大市民群众了解和学习东北民族民俗的课堂,也成为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特色景点。今年,该馆已被确定为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被评为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我委专门支持资金20万元用于该馆舍后续工程建设和研究工作开展。在榆树市延和朝鲜族乡建立了民俗资料馆,在外观保持朝鲜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内设历史、文化、多媒体等多个展厅,微缩展示了东北朝鲜族群众的迁徙历史,吸引了省内外近万名游客参观,其成果在今年召开的全省民族乡镇民俗文化展示馆建设现场会上做经验交流。在今后三年内,我市将鼓励和支持每个民族乡建立民俗文化展示馆,用于收集整理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长春市蒙古族民俗文化风情园正在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等筹备工作。

长春师范大学萨满文化研究所,承担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60项,出版学术著作40部,取得省部级科研成果40余项,成为我市研究满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基地;《满族说部》、《关云德满族剪纸》、《满族赵氏家族祭祖习俗》等9个文化项目分别被列入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和保护工作取得成果。

四是积极培育民族体育人才,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举办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50多次,近年来,民族体育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民族学校普遍设置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朝鲜族中小学将秋千、摔跤、跳板等朝鲜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日常体育课授课内容;回族小学的回族传统武术课受到孩子和家长的欢迎。2005年我市曾成功承办过吉林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规模之大、档次之高、参加人数之多在我省民族传统体育史上都是空前的,受到了省领导和少数民族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与此同时,还培养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民族体育人才,在全国和全省运动会上多次获得优异成绩。我市在希望高中建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基地,每年拨专款扶持,培养的满族毽球运动员多次参加国家和省级比赛并获奖;我市的回族武术协会,经常性组织开展少数民族武术比赛活动,这些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展和传承,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健康水平,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

五是切实支持民族社团的发展,搭建各民族传统文化平台。

我市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社团在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市民委坚持指导少数民族社团广泛深入地开展各民族传统文化体育活动。朝鲜族老年协会每年举办传统歌舞、朝鲜族象棋、围棋比赛,上元节民俗活动,今年我委为朝鲜族老年协会投入近50万元解决了老人长期没有固定活动场所问题;朝鲜族妇女协会每年举办辣白菜腌制等传统料理比赛,秋千、跳板大赛等文体活动;关工委组织开展民族语言、传统民俗、礼仪学习班,免费培训4000多人次;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定期举办朝鲜族传统文化习俗传承与发展座谈;蒙古族文化促进会,每年组织“乌尔根浩特”文艺演唱会,连续24年主办长春市蒙古族业余篮球联赛,蒙古国留学生代表队也应邀参加;满族文化促进会定期召开满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学术座谈会,出版了《长春满族颁金节庆典学术文集》;锡伯族民间艺术团组织的西迁节文艺汇演吸引沈阳、哈尔滨等城市锡伯族同胞参加,锡伯族语言和医药研究取得新进展,锡伯族史志书籍正在组织编撰。我市连续十几年举办的回族“玫瑰之约”、“新月之缘”穆斯林未婚青年联谊活动,不但解决了我市回族未婚青年择偶难题,还成功打造了穆斯林相亲民俗文化,吸引国内兄弟城市数万人次的未婚穆斯林青年前来参加,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社会影响广泛。少数民族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但对传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建设幸福长春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