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长春民族 > 民族文化

回族风俗习惯

索取码:        发布时间:2016-12-09 10:38        来源:

【字体: 打印

 回族,自称回回,以13世纪迁入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主,包括7世纪以来侨居东南沿海某些商埠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后裔在内,在长期发展中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族成分逐渐形成。一说还应包括10世纪中期以来分布葱岭东西喀什噶尔等地改信伊斯兰教的部分回鹘人后裔在内。其先民在唐宋时被称为蕃客,元明以来称回回

 解放前,回族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已有民族工商业资本经营的公司或工厂。回族以善于经营著称,珠宝玉石、运输业、牛羊屠宰和加工业,都是他们的传统行业。各地回族农产,多附带经营牧业或者运输业、手工业、小商业。回族工匠在制香、制药、制革、制炮以及矿产的采冶上都较为著名。

 回族通用汉语、汉文。在文化上曾受阿拉伯、波斯等西亚传统文化的影响。

 回族文化艺术

 回族富于智慧,出现过不少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元代回族天文学家札马鲁丁撰有《万年历》,亦称回回历,制成了浑天仪、方位仪、斜纬仪、平纬仪、地理仪和观象仪等七种天文仪器;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领导研制用机械发石的巨炮,亦称回回炮,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回族建筑学家亦黑迭儿丁,设计元大都并领导修建,成为以后北京城市发展的基础;明代著名回族航海家郑和,曾在20多年里,率领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促进了相互间的友谊和经济文化交流。回族还产生了一些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诗人、学者、画家和戏剧家等。回族艺人的象牙雕刻、景泰兰、苏绣、灯彩、刻砖、地毯等传统工艺也很著名。花儿是甘肃、青海等地流传的民歌,过去当地回民常用花儿控诉黑暗、憧憬未来和倾诉爱情,现在花儿增加了新内容,更为回民所喜闻乐唱。

 回族风俗习惯

 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多围寺而居。礼拜寺渐渐统称为清真寺。清真伊斯兰在中国的汉文意译。清真一般解释为清洁真实。饮食以米、面为主,吃牛、羊、鸡、鱼肉等。逢年过节炸油香馓子等食品。回民很爱喝茶,招待客人时,还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红枣等。清真风味小吃享有盛誉。服饰: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都戴白色小帽,穿白衬衫、黑坎肩;妇女戴黑、白或绿色的盖头,老年妇女爱穿黑色大襟衫袄,农村妇女喜欢穿色彩鲜艳的服装。丧葬:普遍实行土葬、快葬。一般早晨死去,中午就要埋葬;晚上死去,第二天早晨就埋葬。要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后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尸匣运入墓地。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开斋节是伊斯兰教重大而隆重的节日,于伊斯兰教历的十月一日举行。在新疆地区,开斋节称为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穆斯林每年都要守斋一个月。封斋期间,穆斯林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可以吃饱、喝足;日出后至太阳西下,不准进食、喝水。斋月里,要求穆斯林克制一切私欲。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妇可以不守斋。斋戒期满后,就是开斋节。这天清晨,穆斯林纷纷聚集在清真寺举行礼拜,然后开始节日活动。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于每年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古尔邦含有牺牲、献身之意。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它是具有宰牲献祭特色的节日。回族人民很讲卫生:饭前饭后要洗手擦净;一般家庭都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尤其重视水源卫生,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洗衣或洗澡;井都加盖,取水以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禁忌:忌食猪、狗马、骡的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或处死的畜禽,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在吃馒头、烙饼、馕时,忌囫囵吃,一定要掰作两半或更多的小块吃;禁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等;禁在人前袒胸露臂;忌讳背后诽谤和议论别人的短处。

 回族宗教信仰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主要教义是:信仰安拉是惟一的神;信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古兰经》是安拉气启示的经典;信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安拉的前定;信死后复活末日审判等等。由于对教义、教律的解释不同,出现了许多教派。这些教派可以归结为有门宦制度与没有门宦制度两类。有门宦制度的教派,被称为伊斯兰教的道门,除信仰真主崇拜圣火外,重视崇拜圣妻圣女以及本教派的各类宗教头领,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色彩。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过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