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是多民族散杂居城市,现有55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户籍人口40万人,少民族流动人口10万人。现有城市社区510个,其中少数民族居民占比超3%的社区56个。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单元,构建互嵌式发展社区,事关各族群众流动融居,事关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事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根基。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长春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坚持“十二个必须”、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全面落实“五项战略任务”的思想理念和任务要求,按照全省“民族社区筑基工程”部署,整体谋划全市互嵌式社区建设架构,创新探索互嵌式社区建设模式,按照试点培育、以点带面、特色推进的思路,扎实构建互嵌式社区试点示范体系,辐射带动全市互嵌式社区扩面升级。
从整体架构看,已经总结形成“一二三四五”(一线、两翼、三有、四共、五嵌入)互嵌式社区发展的基础模式。
“一线”:就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社区各族群众中深入人心。
“两翼”:一是铸魂,就是坚持党建引领,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四史”学习宣传教育,提升各族群众对“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理念的认识,构建社区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二是筑基,就是坚持民生为本,筑牢社区服务和治理之基,增强社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三有”:就是引导推动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向迈进。
“四共”:就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社区现有基础,坚持多措并举,优化各族居民共居环境,丰富各族居民共学载体,探索各族居民共事路径,夯实各族居民共乐成果,为各民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创造良好条件。
“五嵌入”:就是突出“融”的导向,通过创新融合方式、打造融合载体、丰富融合内涵,推动社区居民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上全方位嵌入,打造空间共聚、文化共享、经济共融、社会共治、心理共识的互嵌式发展模式。
从推进情况看,基于互嵌式社区建设整体架构,立足不同社区基础条件和资源特点,分类打造各具特色的互嵌式社区样板。到目前,已初步形成6类互嵌式社区发展形态:
---“互嵌式+教育培训型社区”。习近平总书记曾亲临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考察指导,该社区既是全国品牌社区,也是市社区干部学院联办单位,社区书记吴亚琴荣获全国时代楷模等多项荣誉称号。从长山花园社区建设历程看,该社区在多年前就已经具有了“四共”、“五嵌入”的发展模式雏形,在当时社区条件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吴亚琴书记就带头协调推动社区老旧房屋、老旧管网改造,注重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并逐步完善提升了社区服务站功能,建立了常态化政治理论学习和各族群众文化交流机制。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社区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项凝心铸魂工程,有效融入“铸牢元素”,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向“三有”方向扎实迈进;社区干部学院,是面向全国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基地,采取线下集中培训与线上辐射培训兼顾的模式。依托社区干部学院教育平台,目前已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互嵌式社区典型案例等课程陆续上线,下一步目标就是要打造一个立足长春、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社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平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长春贡献。
---“互嵌式+宣传展示型社区”。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南关区长通路街道清真寺社区,在全市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具有强大的示范引领功能。在持续提升社区互嵌式发展水平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社区宣传展示功能。一是在社区有限的办公空间打造了占地160平方米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展馆,通过规划建设“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主题展区,集中展示我国民族工作的历史、发展和成就,使各族群众深切理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基本内涵,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二是在社区打造了城市记忆展馆,充分展示城市发展变迁中,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记忆,增进各族居民相互理解尊重、相互欣赏包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三是规划设置了社区民族团结进步专题展位,系统展示近年来、特别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阶段性成效。
---互嵌式+统战资源聚合型社区。二道区东站十委社区,是“小巷总理”谭竹青一手创建的全国知名社区,具有优良的历史传统。立足良好的基础,聚合统战资源,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社区是其一大特色。在工作推进中,市区两级统战、民族工作部门,整合各类统战资源,成立红石榴联盟,依托“7个5”工作体系,努力推动各族居民在共享社区建设发展成果的同时增进“五个认同”。2023年区委统战部着力升级打造十委大院团结院,设立民族团结故事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墙,每年组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上百场,有形有感有效地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不断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指数,增强各族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团结大院的建立得到各族群众广泛赞誉。
---“互嵌式+文化融合型社区”。宽城区西道口社区少数民族居民占比达到14.4%,既是多民族融合型社区,也是以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互鉴融通,增进各族居民对中华文化深刻认同的良好阵地。在有效推动社区“四共”、“五嵌入”的同时,设立红石榴文化活动中心,常年开设传统文化讲座、 非遗剪纸、书法绘画等培训课,培训人数万人次。结合社区多民族特色,开设舞蹈培训和乐器培训,实现文化上相互借鉴,吸引跨区域各族群众来社区交流学习,丰富各民族精神文化生活,各族居民同唱一首歌,同演一台戏,组织“趣味运动会”、“书墨传情一家亲”等活动,不仅得到辖区范围内各族居民广泛认可,也得到新疆各族群众的喜欢,在长新疆籍各族群众定期到西道口社区,开展“走亲戚”活动,与本地各族居民手拉手,一起栽种象征民族大团结的56种花卉,一起品尝民族特色美食,一起载歌载舞,实现文化上相互认同,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借鉴,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友谊,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互嵌式+警民共建型社区”。朝阳区南湖街道湖滨社区,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民族工作任务相对较重。为优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促进相关政策在长春落地,社区与公安部门联手打造了全省第一家警民共建型社区,设立民族工作服务站,民警与社区干部共同为来长的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各类难题208件,提供精细化服务,为他们融进来、留得住、过得好创造条件。湖滨社区模式将要在长通街道清真寺社区进行复制推广,未来也将在其它条件成熟的社区进行复制推广。
---“互嵌式+文化体验型社区”。为满足各族群众对多元文化的需求,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利用城市社区稀缺公共休闲区,在二道区东盛街道万通社区广场投资300多万元打造了“团结广场”,亚泰社区在居民小区设置民族团结微型景观、民族文化长廊、民族元素路灯,各族居民在广场休闲同时感受到浓郁的民族团结氛围,激励引导各族居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绿园区投资几千万元,在对青年街道新竹社区中心广场升级改造的同时,规划设计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示区,又响应各族居民公共文化需求,设立户外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互动交流体验区,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场在10月前后将投入使用。
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已在我市主城区分类打造出各具特色的互嵌式社区10个。其中有3个社区被省民委纳入2023年省城市筑基社区示范试点,1个社区被国家民委确立为2022年互嵌式社区环境示范试点项目。以互嵌入式社区环境为基础,长春市互嵌式社会结构正在加快构建,希望对全国多民族散杂居地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所借鉴,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贡献长春的智慧和力量。
主办单位:长春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电话:(0431)88777295
地址:人民大街10111号 邮编:130022
网站标识码:2201000034
吉ICP备11002904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202000552号